网络虚拟财产,国际上怎么监管?

2022年6月30日,国际权威反洗钱组织FATF(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发布了《关于虚拟资产及其服务提供商标准实施情况的针对性更新》(Targeted Update on Implementation of FATFs Standards on VAs and VASPs)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中,FATF重点关注和报告了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中落实FATF建议的反洗钱重要措施——旅行规则(Travel Rule)的实际落实情况。

飒姐团队在以前的文章中就曾说过,对于虚拟资产的国际监管来说,FATF的报告和反洗钱建议是非常重要的风向标,甚至会深刻影响到各国的国内立法。那么,在FATF将旅行规则作为反洗钱建议,适用于虚拟资产及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监管的这三年里,虚拟资产的国际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融资工作做得更好了吗?或者说,旅行规则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吗?

今天飒姐团队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探索虚拟资产国际监管的前沿领域。

一、什么是旅行规则?

根据《基于风险的虚拟资产与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方法指南》(Updated Guidance for a Risk-Based Approach to Virtual Assets and Virtual Asset Service Providers)第四部分【电汇和旅行规则】中的规定,旅行规则指的是:所有虚拟资产转移的发起人(发起方)和受益人(受益方)必须交换识别信息。该规则将适用于所有VASP,金融机构和义务实体。此外,参与转移的发起人(发起方)和受益人(受益方)必须能够保证他们发送给另一方的信息的准确性。

事实上,旅行规则是对现有的《FATF四十条建议》第十六条的更新,且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FATF一直以来明显对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的要求更高。例如关于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方面,FATF建议的虚拟资产交易阈值为1000美元/欧元,仅为传统金融机构阈值的十五分之一(15000美元/欧元)。如此来看,FATF认为虚拟资产相较于传统金融活动实际上具有更高的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风险。

1、旅行规则的前世今生

“旅行规则”最早是由美国金融犯罪执行网络(FinCEN)于1996年提出的一项反洗钱规则,并以立法(如美国《银行保密法》)的方式被正式确立为法律规则。现在已经成为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税务局等金融监管机构“反洗钱”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反洗钱组织,FATF采纳了该规则并对其进行了转化适用,最初规定在其《四十条建议》的第十六条【电汇规则】中,要求:(1)各国应确保金融机构在电汇和相关信息交互中获取准确的汇款人信息和收款人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在整个支付链中与电汇或相关信息一起保留。(2)各国应确保金融机构对电汇活动进行监管,如有发现汇款人或收款人信息不全的汇款记录,应即刻采取适当措施(调查该交易或补全信息)。(3)各国应确保金融机构在处理电汇时可以采取冻结措施,并应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相关决议(如《第1267号决议》)规定的义务,禁止与被指认的特定个人和实体进行交易。

在2021年的审查之后,FATF正式将《四十条建议》中的旅行规则的适用扩展到了一系列新的加密货币产品和服务中,包括私人加密钱包,不可替代代币(NFT)和分散式金融(DeFi)领域。

2、落实旅行规则是国际法义务

2019年,联合国安理会在第《2462号决议》【S/RES/2462(2019)】中重申了安理会第《1373号决议》的决定,即所有国家应防止和制止资助恐怖主义行为,不向参与恐怖主义行为者提供支持,并且在《2462号决议》中明确:遵守FATF建议是世界各国应当履行的国际法义务。

也正是在2019年,FATF发布了《基于风险的虚拟资产与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方法指南》(Updated Guidance for a Risk-Based Approach to Virtual Assets and Virtual Asset Service Providers),在该指南中已经明确:几乎所有FATF建议都与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的洗钱风险直接或间接相关。这也就意味着:“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简称VASPs)应该遵守同“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行业和职业”(Designated Non-Financial Business and Profession)相同的反洗钱与反恐怖主义融资义务。

基于此,落实作为反洗钱重要措施的旅行规则,成为各国应当履行的国际法义务。各国应当在立法、行政和司法层面落实旅行规则的要求,对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进行严格监管。

二、当前虚拟资产监管面临困境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虚拟资产监管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的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已经在大部分的司法管辖区得到普遍的落实和适用。而事实上,根据FATF最新《报告》来看,现行的虚拟资产监管措施(主要指的是《FATF四十条建议》第十五条,该条为虚拟资产和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设定了国际权威的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标准。以下简称R.15)以及旅行规则的实际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自2021年6月以来,FATF的相互评估(MER)和跟进报告(FUR)结果表明,各司法管辖区落实FATF的R.15建议的情况不佳,在此期间接受评估的大多数管辖区(33个)都仅仅获得了部分合规(PC)的评级,少数获得基本合规(LC)评级,至于获得合规(Compliant)评价的一个都没有,甚至还有8个管辖区属于完全不合规(Non-Compliant)评级。

旅行规则方面,在FATF于2022年3月发起的调查中,实际作出答复的共有98个司法管辖区(国家),其中仅有三成(29个)司法管辖区按照FATF的要求制定了关于旅行规则的法律(或法规)。而在这仅有的三成司法管辖区中,只有11个司法管辖区开始实际执行。在剩下的其他司法管辖区中,正在通过相关立法的约有20个,而选择不执行或不理睬旅行规则的则多达36个。FATF认为,旅行规则得不到实际落实很有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使得虚拟资产及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容易沦落为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活动的犯罪工具。

我们不由得发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各国不愿,或不能落实这一系列现有的虚拟资产监管机制?阻力到底在哪里?

1、旅行规则是否在分化加密市场?

如前所述,“旅行规则”想要实现的事实上是一种突破虚拟资产匿名化的信息交换机制,其出发点虽然在于加强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融资的国际监管,但在实施手段上却与虚拟资产挣脱中心化管制、便利全球交易的本质技术特征相违背。当前加密市场普遍认为:假设旅行规则未来能在多个金融活跃的司法管辖区实现更广泛的适用,一方面会使加密市场在全球分化为两大市场(合规的“白市”和不那么合规的“灰市”);另一方面甚至会促使虚拟资产交易在合规洼地管辖区大肆兴盛。

当前我们已经能看到“白市”与“灰市”的端倪,就拿虚拟货币来说,在不同的交易平台上,白色的加密货币和灰色的加密货币,正在以不同的价格进行交易。旅行规则监管下的加密货币虽然能被严管,但虚拟资产的生态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灰市中的虚拟货币仍然能以其他方式发行、流转,随着监管外生态的日益活跃,市场的分化势必为加密资产之间的流通和兑换竖起一道高墙。我们能把所有离岸、不受监管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打掉吗?目前来看,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当然,飒姐团队一直以来都认为,对虚拟资产的监管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不受监管的地区只会越来越少。试想,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还能和大家一起玩游戏吗?从历史经验来看,将大量的非法活动转移到一个特定的合规洼地管辖区几乎是不可能的,被打上高风险辖区标签的国家,无论是传统金融业务还是虚拟资产业务都会受损严重,最终该国只会迫于国际压力进行合规改革。所以,长远来看,灰市并非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态势,仅只能作为一种暂时性的监管套利。可以说,拥抱合规是虚拟资产的未来之路。

2、信息交互之困

信息共享是FATF旅行规则的核心,在具体共享信息方面,FATF建议虚拟资产转让的发起人必须至少向受益人提交以下信息:(1)发起方名称;(2)账号(用于处理交易的地方);(3)实际地址;(4)国民身份证号码、客户身份证号码或其他唯一身份号码;(5)出生日期和出生地;而受益人必须至少向发起人提交以下信息:(1)收款人姓名;(2)账号或虚拟钱包号码(处理交易所必需的)。

此类既能识别到特定个人又涉及资金交易的信息,基本上在各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中都属于保密级别较高的敏感信息,且不同的司法管辖区法律对此类敏感数据的跨境存储、处理、使用和删除的标准不一,想要实现无障碍实时共享是一个难度极大的事。这意味着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必须开发新的反洗钱解决方案,以保障他们共享必要数据的同时遵守各国现有的隐私法。

写在最后

FATF标准和建议实际上是一种“最低要求”,不同的司法管辖区既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标准,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转化性适用,也就是说,国家在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国内立法时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既是国家对内部市场创新的容忍,亦是外部国际竞争的一体两面。当前来看,强推虚拟资产的普遍监管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是已经立法落实FATF监管建议和旅行规则的国家和地区中,大多数(32个管辖区中的22个)已决定允许国内白市中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与任何外国(包括灰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进行交易,而不问其是否落实FATF的监管建议。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行业发展还是司法监管的角度来看,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都是促使虚拟资产生态繁荣发展所必需的要素。而事实上,对监管灵活性的良好把握,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呼吁的“管”与“放”之间的动态平衡,中国对虚拟资产的监管路还很长,从国际监管中取长补短是一个明智之举。

本文转载自 肖飒lawyer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 Metatrend元潮 立场。

Like (0)
Previous 2022-05-11
Next 2022-07-19

相关推荐

  • 几大看涨信号:巨鲸囤币、聪明钱囤ETH、亚洲市场买入、BTC与稳定币比率上升…

    Source:Cole Garner(@ColeGarnersTake) 数据研究公司 Jarvis Labs 从5月份就开始指出鲸鱼钱包的积累模式。鲸鱼的积累趋势是牛市的支柱。 Nansen 的聪明钱指标显示,聪明钱并没有获取太多利润,而是正在囤积 ETH。 当买方主导亚洲交易时段时,BTC 和 ETH 价格就会上涨。以往出现大行情时几乎总是如此。亚洲市场开始抛售的时间,通常在市场顶部附近。作者构建了一套算法来测试市场目前的动态(作者即将开源算法),测试显示亚洲市场现在正处于买入阶段。 Bitfinex 的比特币与稳定币的比率会在每次比特币重大牛市启动前几周急剧上升。 Bitfinex 的 Asset Rotation Aperture 指标可并排跟踪多个资产的累积交易量的 delta 和未平仓合约 delta。目前有三项都在看涨。 稳定币市值比率目前看涨,但它可能会无限期地横向发展。 但是稳定币市值比率相对于其对数趋势线被压垮,该趋势线是加密市场最重要的阻力位之一(倒过来看,阻力位像支撑位)。要进入全面牛市,对数趋势线可能必须被突破。(完全有可能发生)。 纵观加密市场过去十年行情,上涨行情多出现在夏季,预计一场大震荡将会到来,但很可能要到九月。市场应该还有几周的时间。当周收盘价低于 200 均线时,这一牛市理论将失效。

    2023-08-09
    2.4K
  • 国内涉虚拟货币类案件,法院怎么判?(人话版)

    虽然建国后不允许成精,但涉虚拟货币类案件在中国各地法院审判过程中却常成为一门玄学。 有的时候合同有效(上海青浦法院链游侵占案),有的时候合同无效(北京朝阳法院比特币挖矿案),有的时候法院支持虚拟货币归还(上海宝山法院虚拟货币借贷案),有的法院不支持虚拟货币归还(深圳法院矿机投资返还案)。 这让币圈的朋友们都会有点懵,明明是自己凭实力买(割)过来的虚拟货币,到底能不能玩? 近日,《全国法院金融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征求意见稿)》完整版在网络上“泄露”出来,总共5章、15个专题、129条(其中关于虚拟货币的部分为83~88条),总字节逾44000字,对于供应链金融、资产管理、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纠纷案件民刑交叉问题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之所以说是“泄露”,是因为经过红林律师的多处检索,并没有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官网或者任何官方媒体找到该会议纪要的正式出处,很是玄学。 但考虑到国情,不排除文件悄悄下发,仅供法院系统内部学习、执行测试的可能。 所以对于币圈的各位同仁,了解最新的司法审判方向,提前做好应对措施,该调整合作方式的调整合作方式、该补协议的尽快补协议、该维权的可以准备维权,总之:知识就是力量,要善于使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 本篇文章,红林律师沿用一贯的翻译为人话、大实话的方式,将最新涉虚拟货币的法院审判指导意见,翻译翻译,让大家感受下什么叫惊喜。 一、涉币类案件审判立场 全国法院金融审判工作会议认为,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的交易炒作活动,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为防控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禁止开展和参与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清理取缔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和代币发行融资平台。人民法院审理与虚拟货币有关的纠纷案件时,应当认真研究不同时期国家金融监管和产业调控等公共政策的调整情况,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准确认定当事人实施的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法律行为效力。 律师解读: 1.政治正确是第一步。响应政策号召,法院统一思想,再次重申中国对于虚拟货币的“社会影响力”: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 + 危害人民群众安全。 2.虚拟货币在中国三大负面清单:(1)虚拟货币不能当钱用;(2)在中国不能开展虚拟货币交易所业务(在中国经营或者面向中国公民经营都不行);(3)在中国不能ICO、IEO融资(惦记发币的朋友,可以洗洗睡了。) 3.对虚拟货币的案件审判,不能偷懒,不能事后诸葛亮的一刀切,要跟着不同时期的监管政策来判定案件相关行为的法律效力。这对币圈的朋友们来讲,可谓是还了公道。毕竟在没有政策出来前的行为,本着法不禁止即自由+你情我愿的原则,自然应当合法有效,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以虚拟货币为支付对价纠纷的处理 虚拟货币具备网络虚拟财产的部分属性。当事人之间约定以少量虚拟货币抵偿因互易、劳务等基础关系所生债务的,如果不存在其他无效事由,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有效。当事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交付虚拟货币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因相关政策限制等原因不能实际履行的,可按合同签订时约定给付虚拟货币一方接受相应财产的实际价值确定其赔偿损失范围。当事人假借基础交易合同之名,以虚拟货币为经常性支付工具兑换法定货币或实物商品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律师解读: 1. 虽然虚拟货币不能当钱使,但毕竟也具有一定的财产价值。民间历来有欠钱没钱时,用物来抵账的习惯,这点对于虚拟货币来说也适用。因此,如果双方因为其他合法的事项产生了支付报酬或者给钱的义务,但又没钱给,这个时候双方约定用虚拟货币来抵账,合法有效。 2.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理解这条规定的应用场景:名义上为了帮员工省税,实际是为了帮项目方老板省社保公积金等费用。很多区块链公司对于员工工资的发放,是采取发放USDT(甚至自家项目Token)等方式,如果员工跟公司有矛盾,闹到法院,法院说你这肉身打工虽然很辛苦,但要工资这事因违反政策不受法律保护,估计打工人是绝对不乐意的。所以:币圈打工人,该签的劳动合同还是要签,该讨的工资可以大胆地讨。 3.如果法院要判决支付虚拟货币,但对方没有虚拟货币怎么办?法院可以采取“合同签订时”、“受益一方”所获价值来进行折算。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还以发工资为例:某项目方和员工约定,月薪为10万人民币等额的USDT,如果公司后面不愿意/不能给员工USDT了,那么公司应该给员工10万人民币。 三、委托投资虚拟货币纠纷的审理 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委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上登记注册账户,委托受托人从事投资活动的;或者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或实际上借用他人名义从事投资管理的,可认定双方成立委托投资合同。合同签订在《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7 年 9 月 4 日)发布之后的,因代理事项违法,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委托合同无效。对委托人因此所受的损失,可以将委托事项的发生原因作为确定过错程度主要考量因素,由当事人分担。 律师解读: 1.2017年9月4日前,签署的炒币协议有效。 2.2017年9月4日后,签署的炒币协议无效,因为要防范金融风险、炒币暴富有违公序良俗。 3.如果炒币协议中约定了行业比较常见(搞加密基金的竞争也很激烈)的保本承诺、保底条款有没有效力?如果对方炒币的水平稀巴烂,或者技术总出问题币都亏完了,作为投资人,能不能让对方赔?答案是:看情况。法院可各打若干大板,由双方分摊。 4.所以,涉币投资类合同,不论签署日期,但凡有亏损,听红林律师一句劝:死马当活马医,万一法院能支持一点呢?拿回一点是一点。 四、与“挖矿”有关的纠纷 虚拟货币“挖矿”是指通过专用“矿机”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从案件审理情况看,因“挖矿”引发的纠纷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当事人为通过挖矿活动获取虚拟货币,购买、租赁生产虚拟货币的矿机,因矿机价款支付发生纠纷;一种是融合了矿机买卖、合作分成或托管服务等多重法律关系的合作模式,如当事人双方共同出资购买挖矿机并约定在取得虚拟货币后进行分成,后因卖方未交货或者未分成形成纠纷。“挖矿”活动因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等带动作用有限等原因,逐渐受到严格管控和有序清退。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根据不同时期公共政策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程度,合理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2021 年 9 月 3 日)发布之前,国家政策并未明确禁止挖矿活动。对此前当事人约定买卖、租赁、保管“矿机”或附加提供相关运营管理、技术开发等服务的合同,诉讼中又以合同标的物或合同目的违法为由请求确认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如因政策出台导致合同嗣后履行不能,一方当事人提出解除合同,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对 2021 年 9 月 3 日之后当事人约定买卖、租赁、保管“矿机”或附加提供相关运营管理、技术开发等服务的合同,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案件审理中,一方起诉请求确认合同有效并请求继续履行合同,另一方主张合同无效的,或…

    2023-11-01
    15.3K
  • 2013-2023年全球虚拟货币监管政策一览(持续更新)

    Metatrend注:整体来看,澳大利亚、中国监管行动最早(2013年),而美国、加拿大、迪拜等2017年才开始介入;2017年、2018年、2022年、2023年是监管大年;美国虽然出手晚,但近两年监管行动最为密集,而中国在2021年大面积清退之后,监管身影逐渐淡出;迪拜、新加坡政策最友好,中国香港近两年政策回暖,美国先松后紧,但未一刀切,监管越来越细。 查询目录 2013年 澳大利亚 中国 2014年 新加坡 澳大利亚 欧洲 中国澳门 2015年 日本 G7国家 2016年 日本 欧洲 韩国 中国 2017年 韩国 美国 新加坡 加拿大 欧洲 中国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日本 迪拜 马来西亚 澳大利亚 俄罗斯 2018年 中国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迪拜 韩国 欧洲 英国 马来西亚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2019年 中国 中国香港 新加坡 加拿大 美国 2020年 迪拜 韩国 马来西亚 加拿大 俄罗斯 2021年 中国 中国香港 韩国 马来西亚 加拿大 澳大利亚 2022年 中国 中国香港 新加坡 迪拜 日本 韩国 加拿大 美国 澳大利亚 欧洲 英国 俄罗斯 2023年 中国 中国香港 新加坡 迪拜 日本 韩国 加拿大 美国 澳大利亚 欧洲 英国 俄罗斯 2013年 澳大利亚 2013年6月,澳大利亚税务局曾确认比特币交易需要征收商品和服务消费税(GST),即双重征税制:购买数字货币时会被征税,在使用数字货币购买需缴纳税款的物品时会再次被征税。 中国 2013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关于防范比特币金融风险的通知》明确了:「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2014年 新加坡 2014年3月13日,新加坡货币管理局(下称「MAS」)发表《新加坡货币管理局(MAS)为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监管虚拟货币中介机构》的声明,表示MAS会监管在新加坡的虚拟货币中介机构以应对潜在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即MAS不监管虚拟货币本身,但要求买卖或促进虚拟货币同真实货币交易的中介机构辨别其客户性质,将可疑交易报告给可疑交易报告办公室。 澳大利亚 2014年8月,澳大利亚税务局发布了征税指南,税务局认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既不是货币也不是外币,比特币的供应不是货物和服务税的金融供应,而比特币是资产增值税的资产。」 欧洲 2014年,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发表声明,警告各金融机构在监管政策出台之前最好不要开展虚拟货币业务。该声明中,欧盟银行业管理局向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及欧洲议会提出建议,称应进一步完善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并指出在监管政策出台之前,各金融机构不应买卖、持有虚拟货币。 中国澳门 2014年管理局发布的一份声明,警告公众不要使用数字货币,特别是比特币。当时管理局称,比特币是一种虚拟货币,既不是法定货币也不是金融工具。这些虚拟货币的任何交易都涉及相当大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与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有关的风险,所有参与者都应保持警惕。 2015年 日本 2015年,日本金融厅发布了《关于支付结算业务高度化的工作小组的报告书》,对有关虚拟货币的立法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G7国家 2015年6月8日,在日本三重县召开的G7峰会上,各国首脑就反恐合作事项交换了意见,并将「采取行动确保增加金融流动的透明性,包括对虚拟货币及其他新型支付手段进行规制」这一内容写入了首脑宣言。

    2023-07-19
    4.5K
  • 飒姐团队 | 区块链“后遗症”,你的维权时效还在吗?

    最近,不少币圈老友向飒姐团队求助,希望咱们能够帮助他们拿回早期因各种原因“丢失”的虚拟货币。这样的一类案子,初听下来感觉胜算满满,只觉这事成了。一问细节,却又不禁踌躇,只能耐心和老友们解释为何这事办不了。而这样的一类案子,大多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诉讼时效问题。民法中的诉讼时效一旦经过,对方当事人便能够获得时效抗辩权,尽管法院不能主动向当事人释明,但是有律师代理的当事人往往不会错过时效抗辩权,因此这类民事案件除非双方协商一致达成调解协议,否则多半只能不了了之。 那么,民法的路子走不通,能否通过刑事追诉手段保障权利呢?毕竟如果对方采取了诈骗手段骗取了当事人持有的虚拟货币或是拒不返还虚拟货币等,只要数额足够,在刑法上都有类似的罪名予以制裁。好在这些案子虽然已过诉讼时效,但仍然处于追诉时效的期限内,还能在刑法领域里请求公权力的救济。而这种在刑法领域当事人不得不遵守以至于一旦错过其合理诉求便得不到实现的时效规定,便被称为追诉时效制度。该制度被规定在我国《刑法》第87-89条之中。飒姐团队今日文章便为各位老友简单介绍一下刑法中的时效制度——追诉时效,并就其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行讨论。 一、追诉时效的定义 所谓追诉时效制度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后,经过法律规定的时间未被追诉的,司法机关便不再进行追诉的制度。换言之,在犯罪人实施犯罪之后,如果被害人没有在追诉时效内报案,寻求司法机关的帮助,那么司法机关便不会再对该犯罪行为进行追诉,被害人因此就丧失了通过公权力获得救济的权利。因此,对于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而言,特别是对于币圈中的财产型犯罪如盗窃、诈骗等罪名的被害人而言,在追诉时效内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条件。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的追诉时效制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其一,追诉时效的期限及其计算,即法律规定的追诉时效的长短以及计算此期限的方法。追诉时效的具体期限被规定在《刑法》第87条,即“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而期限的计算方法则被规定在《刑法》第89条第一款中,即“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其二,追诉期限的延长。该制度被规定在《刑法》第88条,即“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其三,追诉期限的中断。这被规定在《刑法》第89条第二款:“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上述三个部分本身规定较为简单,但实践中实际上引发了诸多问题,本文就针对其中最简单的追诉时效的起算点,以及追诉时效的中断的情形为大家进行说明。 二、犯罪之日的确定 当犯罪发生之时,根据其最终造成的结果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确定追诉时效的期限是较为简单的。而追诉时效的起点即犯罪之日,那么何为犯罪之日?关于这个问题解答的本身已经没有多少争议。所谓的犯罪之日,即是犯罪本身成立之日,也就是说,当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之日就是犯罪之日。这样看来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解答,即对于放火罪等不以实害结果发生为必要的犯罪,在实施行为之日即是犯罪之日,而对于那些必须要求实害结果发生的犯罪而言,则在结果发生之日才是犯罪之日。 但是这样的解释逻辑在一些具体的犯罪适用上就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以诈骗虚拟货币为例,诈骗罪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结果犯,那么结果犯的追诉期限应当从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问题在于如果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但未造成虚拟货币转移的结果,那么该行为人的行为当然构成诈骗罪的未遂,但是从追诉期限上考虑,既然结果没有发生,如何去计算诈骗罪未遂的追诉期限呢?或者说,诈骗罪未遂的追诉期限不为本条所规定故而不受限制?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这是对犯罪成立之日的误读。已经有学者指出对于前述犯罪之日的理解,有一种通行的错误的理解方式,即认为行为犯的场合下犯罪行为实施之日为犯罪之日,结果犯的场合下,危害结果发生之日为犯罪之日。这种认定方法对于过失犯罪和部分故意犯罪而言并无不妥,但是在故意杀人罪等典型故意犯罪的场合下,这种理解实际上与之前所说的犯罪之日的理解是存在偏颇的。这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故意犯罪而言,其都有既遂、未遂以及预备的犯罪形态,而刑法固然会处置既遂犯,但对于犯罪的未遂和预备也是可能处置的。因此,在故意犯罪未遂的情况下,所谓的结果犯的犯罪之日为结果发生之日的理解就会存在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错误,是因为我国刑法理论对所谓的符合犯罪构成的理解存在偏差,并且对所谓的结果犯的理解存在误区。所谓的结果犯,是指犯罪行为必须造成犯罪构成要件所预定的危害结果的犯罪,但是在不具备这种结果的情况下,实际上存在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不作为犯罪处理,如过失犯罪,而另一种则是成立该罪的未遂。诈骗罪的财产损失结果的要求,即是属于后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机械地认为,对于结果犯,所谓的犯罪之日即是犯罪结果发生之日的理解当然是存在问题的。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对所谓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之日即是犯罪之日的理解上。对于刑法分则中的绝大部分犯罪而言其规定的都是犯罪的既遂状态(少数犯罪不存在未遂或是预备状态),因而当行为符合构成要件时(包括犯罪结果要件),当然就是所谓的犯罪之日。但是这是完备的构成要件,有些犯罪的成立并不以行为完全充足构成要件为必要,而是以结合刑法总则关于既遂未遂及预备的规定后,以修正的构成要件为自身的犯罪构成,受处罚的犯罪未遂形态和犯罪预备形态即是如此。此时即便没有出现分则中规定的犯罪结果,其行为本身仍然已经成立犯罪,因此在其充足修正的构成要件之日即应视为是犯罪之日。 所以,所谓的犯罪之日即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之日,应当指的是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包括修正的构成要件)并成立犯罪之日,因而在刑法只规定处罚既遂的情况下,行为符合分则所规定的既遂的构成要件之日为犯罪之日,而在刑法也规定处罚预备或是未遂的情形下,则行为符合适用于犯罪预备或是未遂的修正的构成要件之日即是犯罪之日。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后者的场合下,一旦既遂条件出现,应当将既遂之日视为犯罪之日,而不再将原本未遂时确定的犯罪之日继续视作犯罪之日。如此理解才能更加合理地确定犯罪之日。 三、追诉时效的中断 追诉期限的中断,是行为人在追诉期限内又犯新罪,故而从新罪的时刻起重新计算旧罪的追诉期限的制度。 在前后犯数罪的情况下,根据法条的解释似乎不应当存在疑问,亦即在前罪的追诉期限内,又犯后罪的,前后罪的追诉期限都从后罪成立之日起算。但是若存在前后三个罪,后罪都在前罪的追诉期限内的话,是否意味着前两个罪的追诉期限都应当从后罪即第三个罪的成立之日重新起算?对此,有学者认为对此项规定应当作如下理解:“犯罪人第二罪成立时,则第一罪、第二罪的追诉时效期限都从第二罪成立时开始计算;犯第三罪时,第一罪的追诉时效期限…

    2022-07-27
    40.3K
  • Crypto版《漫长的季节》:8·18那天发生了什么?

    作者:Greg Cipolaro,NYDIG 全球研究主管 编译:WEEX Exchange 阅读提要: 8·18 复盘 8 月 18 日,比特币价格快速暴跌,导致短期内数亿美元的合约清算。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周,但考虑到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严重,我们认为有必要回顾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  铺垫 1)比特币失守 3 万美元 回顾 8 月 18 日,价格走势不可置信地跌穿 3 万美元并维持在 3 万美元以下。 此前,比特币已经两次站上 3 万美元关口,一次是在地区银行危机之后的 4 月份,一次是在贝莱德(Blackrock)提交现货 ETF 申请之后的 6 月份。不幸的是,币价未能守住 3 万美元。第一次站上 3 万美元后被一系列监管执法行动打压,包括 SEC 针对 Binance 和 Coinbase 的诉讼;第二次突破 3 万美元的时间稍长,但最终屈服于获利了结,或许人们逐渐意识到,现货 ETF 虽然仍有获批的可能,但需要很长时间,而币价坚持不了那么久。  2)Ripple 案件未创造任何势头 7 月 13 日,市场期待已久的 Ripple Labs 和 SEC 之间的案件裁决出炉,Ripple 取得了部分胜利,导致 XRP 和许多其他代币价格飙升。比特币上涨至年度高点,但仅是昙花一现,就在许多山寨币还在上涨时,比特币迅速回落。  3)艰难的季节 这个话题我们最近已经多次讨论,需要重申的是——夏季通常是比特币回报的疲软期,平均月回报率一般从 5 月份开始下降,直到 10 月份才趋于回升。尽管 2023 年整个夏季的月度回报有点坎坷,但很明显,季节性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进入夏季回报率下降 4)成交量和波动波呈下降趋势 我们注意到今年的一个趋势是 USD 现货交易量下降,这一趋势在 8 月份延续。虽然本月尚未结束,但 8 月有望成为迄今为止现货交易量最疲软的一个月。而这还是在今年比特币价格回升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尽管比特币可能已经脱离年内高点,但今年迄今仍上涨了近 57%。 现货交易量持续下滑 以平值 (ATM) 期权的隐含波动率 (IV) 衡量的波动性在过去一年中也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IV 的下降既反映了交易者认为比特币将继续维持窄幅波动,也反映了那些希望在继续持有基础资产的同时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在持续抛售(即短线交易者高抛低吸进行区间交易,WEEX 注)。  期权隐含波动率继续下降 5)山寨币提前反应 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如此,但经常发生,因此值得一提,即比特币异动前,山寨币通常会提前做出反应。山寨币的流动性较差,风险更大,因此比 BTC 波动更大、反应更快。 8 月中下旬,一些山寨币,尤其是整个 DeFi 生态明显疲软。Maker (MKR)、Uniswap (UNI)、Compound (COMP) 、 Aave (AAVE) 等在 8·18 比特币暴跌的前一天下跌了 5%-9%。当时并没有与此相关的基本面消息,只有一家做市商退出市场的传言,也许当时 DeFi 的疲软正是更多板块疲软的先兆。  6)对灰度案件裁决的期待 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惊讶,尤其是基于错误的分析而迅速建立起预期。8 月 16 日,加密 Twitter 社区(通俗地说是 CT,现在是不是该叫 CX? )期待灰度诉 SEC 案件的裁决。鉴于市场对灰度 3 月 7 日口头辩论的解读非常积极,有观点认为,美东时间上午 11 点,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将做出有利于灰度的裁决,为灰度将 GBTC 转换为 ETF 铺平道路。不幸的是,这一裁决尚未做出,市场无理头的期待落空了。  剧情分解 1)当天的新闻 比特币全天都很疲软,但抛售最严重的时段发生在下午 5:40 左右(新加坡时间 8 月 18 日 5: 40 AM)。与抛售相关的消息很多,但没有一个直接相关。 最接近的是《华尔街日报》于美东时间下午 3:22 发表的文章,详细介绍了 SpaceX 的财务和运营状况,该公司之前拥有比特币。这篇文章的倒数第二句话说得很隐晦,即 SpaceX 「将其在 2021、2022 年持有的比特币价值减记 3.73 亿美元,并已出售。」 目前尚不清楚 SpaceX 何时出售的,但这篇文章似乎表明那是在过去某个时间点。特斯拉出售比特币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仍保留其在 2021 年购买的原始头寸的 25%。  另一条有关抛售的消息是在美东时间下午 4:43,即陷入困境的中国房地产公司恒大在纽约根据美国破产法第 15 章申请破产保护。恒大与加密市场唯一的联系是 2021 年关于 Tether 持有恒大债务的谣言(已被辟谣)。尽管如此,中国境内持续存在的金融问题,包括房地产泡沫的后遗症(恒大破产可能是其征兆之一),可能会对数字资产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数字资产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使用率历来很高,尽管中国 2 年前就已禁止交易和挖矿,但据《华尔街日报》最近的报道,币安每月的交易量仍然高达 900 亿美元。因此,如果中国的金融市场压力蔓延到加密市场,我们不会感到惊讶。 2)Binance 成交价低于 Coinbase 美东时间 8 月 17 日下午 5:41 左右,比特币价格开始波动。就在几分钟前,比特币的交易价格约为 27,500 美元,但在当天最低点,Coinbase 的现货价格跌至 25,234 美元。 币安的价格更惨,我们观察到,即使考虑到 USDT 和美元报价的差异性,与 Coinbase 相比,币安交易的比特币仍存在显著折价(币安上 BTC 在 8·18 当天现货最低价为 21,166 USDT,WEEX 注)。 Binance 在抛售期间折价交易 3)多头清算激增 虽然根据清算数据,在调整最剧烈的时段,币安的现货价格相对于 Coinbase 存在折扣,但市场压力的根源可能是其他交易平台,而不是币安。 利用杠杆进行不受监管的比特币衍生品交易,无论是每日、每周、每月或每季度到期的期货,还是更受欢迎的永不到期的永续掉期,都非常流行,交易量超过现货交易量的 3-4倍。不幸的是,这些超出保证金头寸的衍生品头寸的清算是由交易平台自动完成的,通常是以不利于价格的方式仓促进行,这往往是币价插针的原因。  以期货和永续未平仓合约 (OI) 衡量,币安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未受监管的衍生品交易所。相比之下,最大的受监管交易所 CME 的 OI 约为 20 亿美元。考虑到这一事实以及币安平台出现的现货折价,人们很自然地将本次暴躁归罪于币安交易所的用户身上。 期货未平仓合约 但通过观察多头清算的美元金额(交易所自动卖出多头衍生品头寸),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故事,OKX、Deribit 和 Huobi 平台上的交易员更有可能是「罪魁祸首」。 合约清算 当我们按未平仓合约(OI)计算清算量时,Binance 之外的其他交易所插针的论点就更加明显了。虽然 CoinEx 的 OI 跃居前列,但 1,100 万美元的多头清算不太可能对市场产生太大影响。相反,Huobi、Deribit 和 BitMEX 更加明显。 未平仓合约清算量 后市思考 虽然还不能下结论,但我们认为 8·18 抛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糟糕的交易…

    2023-08-29 Web3
    2.6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