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线下手机”:疯狂「堆料」,加速内卷

文 | 雷科技leitech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线下手机”这个概念?

在小米手机诞生后的几年时间里,线下手机与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品牌互为对立,随着时间推移,线下手机的定位已逐渐变成那类颜值不俗但性能平平的手机品类。简单来说,线下手机就是各品牌用于「走量」的机型。

过去几年时间里,线下手机始终专注于在质感、设计上发力,比如vivo S15的「双镜云窗」、OPPO Reno 9的「金丝琉璃工艺」,绝对称得上是手机工业设计里的又一典范。而线下手机的缺点也很明显,性能不出众、影像表现平平,甚至于很多在旗舰市场已经非常稀松平常的周边配置,在这个品类里也相当罕见。

被遗忘的“线下手机”:疯狂「堆料」,加速内卷

(图源:vivo)

或许感受到了市场风向的变化,各品牌也将在今年对线下手机这一品类进行改革。微博@数码闲聊站透露,今年的线下手机市场会变得非常热闹,四等深曲面屏、联名影像、硅负极大电池等旗舰配置将轮番登场。当线下手机也开始「堆料」,会对中端手机们实现降维打击,还是在过度内卷里败下阵来呢?

被遗忘的线下手机,要加速「内卷」了

相较于在配置上你追我赶、相互厮杀的中端市场,线下手机一直显得十分平静,尤其是性能部分,更是没有太多「越级」的欲望。

比如说,部分品牌主打线下市场的最新款「大杯」机型,仍配备了2022年的旗舰芯片,而中端市场上,骁龙8 Gen 3、天玑9300已经开始普及了。不过,线下手机的目标客户向来都不是对性能相当敏感的群体,只要这些机型在设计上足够好看,上手体验不错,又或是在某些功能上表现亮眼,就会收获大众的青睐。

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要追溯到2023年,荣耀100系列的发布会上。众所周知,荣耀数字系列向来都是线下市场的佼佼者,其不俗的设计、出色的护眼效果,都是大众消费者所追求的。但荣耀100 Pro率先搭载了当代旗舰骁龙8 Gen 2移动平台,在性能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给竞品们来了个「下马威」。

被遗忘的“线下手机”:疯狂「堆料」,加速内卷

(图源:荣耀)

这样的进步效果也十分明显,据荣耀官方数据,荣耀100系列首销打破了荣耀所有手机的首销记录,其中荣耀100 Pro较前代提升达500%,表现相当亮眼。或许是看到线下市场仍有较大的空缺待填补,各品牌们也开始走起了「堆料」路线。

性能上,高通即将发布的骁龙8s Gen3和骁龙7+ Gen3都将会是线下手机市场的主力军,前者在制程工艺、芯片方案部分与当代旗舰骁龙8 Gen3同根同源,实力不容小觑。目前基本可以确定一加Ace 3V、小米 Civi 4、荣耀200等机型会采用。

被遗忘的“线下手机”:疯狂「堆料」,加速内卷

(图源:小米)

当然,关于骁龙8s Gen3这颗芯片,我们最好奇的还是它是否会完整地继承骁龙8 Gen3上那颗NPU带来的73TPOS算力,毕竟AI是手机市场未来的主旋律,只有强大的算力支撑才能实现更多新鲜功能。

而在影像部分,进步最为激进的还数小米Civi 4,徕卡影像搭配5000万像素可变光圈主摄,跻身手机影像第一梯队不成问题。另外,从爆料信息来看,今年大多数线下机型都会开始启用潜望长焦方案,对于vivo S系列、OPPO Reno系列来说,潜望长焦的加入有利于在人像摄影上开发出更多玩法。

至于一些周边配置,譬如无线充电、硅负极大电池、1.5K等深四曲面屏都会陆续登场。

逐渐补足「短板」,使这些线下手机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也会导致其与中端产品线之间的定位愈发模糊,这样的方案是好是坏,还得留给时间去检验。

疯狂「堆料」求上进,线下市场变香了?

线下手机一直以来都是各品牌的主力军,由于这类产品的定案主要集中于设计、用材上,其成本不会太高。换句话说,线下手机才是手机厂商们主要的利润来源。

以一加为例,早在2022年就提出了「质价比」的新口号,随后推出的一加 Ace 系列开始对机身设计、质感进行优化,对于一款定价相当谨慎的中端机型而言,追求质感无疑是一场豪赌。一加发起的「质感内卷」仍在继续,包括真我、Redmi、iQOO在内的主打线上市场的品牌,都开始注重手机质感的提升。

被遗忘的“线下手机”:疯狂「堆料」,加速内卷

(图源:OPPO)

除了对手机质感的优化,这些中端手机也开始在周边配置上发力,譬如iQOO,在iQOO 12上着重提升了扬声器的表现,高音质、大音量,这在此前也都是线下手机关注的方向;荣耀则是更加关注护眼技术,其「绿洲护眼屏」开始在GT系列上使用。

可以说,线下手机的改革是被动的,质感、周边配置,甚至于部分特色功能都开始被线上市场的中端机型超越之际,其用特色卖点筑成的围墙也在一点一点崩溃。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也为线下手机带来了压力,例如AI性能和影像,都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即便是大众消费者,也会对这些特性感兴趣。尤其是AI,这部分性能的提升不能光靠云端的优化,就像OPPO的安第斯大模型,一直主张端侧与云端大模型算力结合,这就十分考验手机本身的算力表现。按以往的线下手机来看,这些中端芯片很难支撑如此庞大的AI运算量。

被遗忘的“线下手机”:疯狂「堆料」,加速内卷

(图源:OPPO)

但线下手机加入这场「内卷」会是一件好事吗?对于消费者而言,当然是。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线下手机往往有着更时尚的设计和更优秀的质感,例如荣耀100系列,又或是vivo S18系列,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机型。在此基础上,提升性能可以帮助用户保持长时间使用的流畅度,以及体验到更强悍的AI功能,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手机加速内卷,任何细分市场都在成“血海”

长期以往,消费者对线下手机的态度可谓是「又爱又恨」,爱其手感、质感和优秀的设计,恨其在性能上的不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米第一款主打线下市场的机型小米Civi 1,在进入清库存阶段后受到了大量用户的追捧,这款手机在酷安上的评分也一路飙升。

说白了,线下手机正是因为「不够均衡」而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

被遗忘的“线下手机”:疯狂「堆料」,加速内卷

(图源:小米)

线下手机能够补足「短板」,获得与中端机型较量的入场券,对于整个手机市场的竞争也是存在一定的益处,尤其是在性能提升后获得的AI算力的提升,更是手机品牌辐射市场影响力的重要筹码。但如何去平衡线上线下两种不同定位的机型,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或许就是厂商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2024年手机市场加速内卷,在传统的细分市场外,除了线下手机还出现了“中端机”、“3000元机”、“影像手机”和“性能手机”等超细分品类,且竞争均日趋激烈。比如真我和iQOO就不约而同地为中端手机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补足影像上的短板,使这些价格适中的机型变得更加「全能」,创造新的卖点。

AI则是2024年手机市场的核心关键词,伴随着处理器算力的提升与各品牌自研大模型的落地,智能手机也将顺利地朝着AI手机时代过渡。AI手机能否给手机市场创造如同“智能手机”一样的巨大增量?专注于AI硬科技的雷科技将密切追踪,敬请期待。

被遗忘的“线下手机”:疯狂「堆料」,加速内卷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Metatrend元潮

Like (0)
Previous 2024-03-15
Next 2024-03-15

相关推荐

  • 爱回收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去年黄金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看财报

    近段时间,“以旧换新”成为热议的话题,二手交易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将刺激二手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IDC预计,2024年二手智能手机(含翻新机)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万台。 日前,万物新生集团(爱回收)对外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二手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四季度,爱回收总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29.9%。non-GAAP经营利润8158万元,non-GAAP净利润9102万元创历史新高。 爱回收营收&增速变化,钛媒体App制图 全年来看,爱回收总收入同比增长31.4%达到129.7亿元,集团non-GAAP经营利润超2.5亿元,non-GAAP净利润为2.3亿元,连续两年在non-GAAP层面实现盈利,全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2.4亿元。 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会上,谈及业绩上的变化,万物新生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陈雪峰指出,这些成绩的基础来自我们的战略定力,即坚持以供应链能力为根基,保持对新流量机会的关注和消费者需求的捕捉。 截至2023年末,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短期投资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余额总计28.5亿元。另外,爱回收还宣布了一项新的2000万美元的回购计划,以重申提振股东价值的承诺。 受益于行业环境的利好以及业绩上的增长,爱回收股价连涨三天,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涨幅超26%。 全年交易3230万台二手产品,黄金、老酒等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 从营收构成来看,爱回收的收入包括1P(自营)产品销售收入和3P(平台)服务收入。其中,1P自营回收业务的发展仍是集团整体增长的战略重心,是主引擎。四季度,1P(自营)收入达35.2亿元,同比增长31%,占收入比重升至91%。3P(平台)服务收入为3.5亿元,同比增长19.7%,这一数据要远高于上一季度的7.2%。 过去一年,爱回收持续推动自营产品的交易。从交易量上看,2023年集团整体交易3230万台二手产品,推动全年1P业务交易量同比增长50%。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二手电子数码产品,爱回收还在发力多品类回收,比如奢侈品、黄金、老酒等高价值商品的回收服务。截止2023年末,共有252家爱回收门店开通了多品类回收服务,2023全年的多品类回收GMV超10亿元。 “1P(自营)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拍机堂、拍拍平台以及线下渠道中二手消费电子产品销售的增加所推动。其中,自营合规翻新产品销售额达到2.78亿元,2023年四季度环比增长41.5%”,万物新生首席财务官陈晨在业绩会上说道。 平台业务方面,服务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拍拍和拍机堂交易活动回暖,全年3P平台收费率提升92个基点至5.39%,拍机堂注册商家数达到59.6万,相较前一年增长46.2%。 除了收入上的增长,爱回收的盈利能力也在增强。四季度集团取得non-GAAP经营利润8158万元,同比增长136%,连续六个季度实现经营利润,季度non-GAAP经营利润率从2022年同期的1.2%提升至2.1%。从财报透露的数据可以看到,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履约费用率等方面的下滑。 数据显示,爱回收Non-GAAP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从8.7%下降到7.6%。陈晨表示,相对稳定的履约成本被分摊到更多的1P自营业务客单量上,同时随着客单价的提升,单均履约成本也得以降低。 销售等费用的大幅下降,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供了更高的利润空间。四季度,爱回收销售费用同比下降46.6%至3.17亿元,管理费用则下降18.8%至6220万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non-GAAP管理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8%下降至1.2%。 另外,在谈及利润增长的路径时,陈晨进一步指出,主要关注1P业务的运营效率,长期目标每年提升1%的non-GAAP运营利润率。 苹果官方回收贡献3亿元收入,宣布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根据IDC此前发布的数据,2022年,包括官方翻新智能手机在内的全球二手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2.826亿台,同比增长11.5%,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4.133亿台,2021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10.3%。 爱回收在财报中披露,目前“合规翻新”战略正在快速推进,以实现更完整的价值链和更大的增值利润空间。全年自营翻新业务收入达8.1亿元,占主营回收收入9.4%的业务贡献比例。其中,在2023年第四季度,合规翻新业绩环比提升41.5%。 2023年二季度,爱回收披露成为苹果在中国内地第二家“以旧换新”服务商,已经覆盖品牌官网和线下旗舰店。钛媒体App了解到,这项业务将以1P模式开展,但不需要投放广告获客,也没有独立的门店端的费用,所以这项回收的成本结构更简单。 爱回收曾透露,去年11月开始,争取到了主流的N-1、N-2代产品的回收资格—— 即用户可以在苹果直营渠道用iPhone13、iPhone14这样的主流型号回收换新,旧机由苹果完成前端履约后,交给爱回收处置。 陈雪峰表示,该业务在四季度收入3亿元,环比Q3该业务刚上线时增长了9倍,这证明用户对苹果以旧换新的接受度正在上升,以旧换新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爱回收持续强化与京东的协作,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以旧换新’‘多件折抵换新’等服务。2023年,京东以旧换新业务同比增长100%。” 此外,在2023年第四季度,爱回收以总计810万美元的价格,在公开市场上回购了450万股ADS。截至2023年12月31日,根据股份回购计划,已经回购了1840万股ADS,共计5650万美元。业绩发布后,爱回收还宣布了一项新的2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将在未来十二个月内以总值2000万美元回购股票。 “我们相信中央对新一轮大规模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有利于与我们合作的京东平台与厂商品牌的发展,有信心在 1P自营业务方面继续实现30%的同比增长”,陈雪峰在业绩会上说道。(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

    2024-03-15
    20.4K
  • 苹果手机在华销量大跌24%?华为大涨苹果大跌该咋看?

    文 | 江瀚视野 在世界手机市场上,苹果的龙头地位可谓是有目共睹,就在最近龙头苹果却被传出手机在华销量大跌24%的消息,就在此时华为销量大涨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着苹果的大跌和华为的大涨,我们到底该如何分析? 冰火两重天的苹果与华为 据参考消息的报道,最新数据显示,受激烈竞争和价格压力的影响,苹果公司今年前六周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出现下滑。 报道称,“对比法”技术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六周苹果公司的iPhone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滑24%,使这家美国科技巨头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跌至第四位。 中国竞争对手华为的销售量同比增长64%,主要受Mate 60系列手机的需求推动。华为以1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高于上年同期的9%。 数据显示,另一家中国竞争对手vivo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 报道称,“对比法”技术市场研究公司的一位分析师说,除了华为的复兴外,苹果也在与OPPO、vivo和小米的“激进定价”作斗争。由于iPhone新机型缺乏突出的功能,消费者似乎会在更换新机型之前保留旧机型更长时间。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Counterpoint认为,苹果的iPhone在今年头几周表现不佳,主要来自中国本土手机厂商的竞争,其中,iPhone在高端市场来自华为手机的竞争,在中档手机市场又受到来自OPPO、vivo和小米等公司采取的激进定价的挤压。 “尽管iPhone 15是一款很棒的设备,但它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没有重大升级,所以消费者觉得现在可以继续使用老一代iPhone。”Counterpoint一位分析师表示。 苹果2024财年第一财季(截至2023年12月30日的自然季度)中国区开始表现不佳。财报显示,苹果大中华市场营收规模为208亿美元(约1493.4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跌13%,低于预期的235亿美元。 不只中国市场,外界对苹果今年在全球表现都表现出担忧。日前,高盛对其最佳买入名单进行了调整,将苹果公司从名单中除名。这一决定主要基于苹果公司股票近期表现不佳,以及市场对该公司主要产品需求疲软的担忧。资本市场上,自2023年6月以来,苹果公司的股价几乎停滞不前,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却上涨了近22%。这种明显的反差使得苹果公司在高盛的最佳买入名单中显得格格不入。 华为大涨苹果大跌该咋看? 近期,2024年前六周,苹果公司在中国的iPhone销量同比下降24%,在中国智能手机供应商中排名第四,市占率大幅下降。这一消息无疑在科技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与此同时,华为的销量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苹果手机在华销量的大幅下滑?华为的大涨又该如何解读? 首先,苹果创新不足引发换机动能减弱。近年来,业界普遍认为苹果公司在产品创新上的步伐有所放缓,尤其是相对于华为等中国本土品牌的快速迭代和技术创新。iPhone新机型虽然在硬件配置、系统优化上仍然保持较高水准,但消费者期待的颠覆性创新却相对较少。自从iPhone X之后,苹果似乎陷入了一种设计和技术上的“舒适区”,后续的几代产品在外观和功能上的变化都相对较小。这种缺乏突破性创新的情况导致了消费者对苹果手机的换机动力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更加强烈,一旦苹果手机失去了创新的吸引力,销量下滑几乎成为必然。 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以及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功能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缺乏足以刺激用户更换新机的重大亮点成为了制约苹果销售增长的关键因素。此外,高昂的售价也使得部分潜在用户在权衡性价比之后选择了观望或转向其他品牌。 其次,华为高增长在高端市场开始挤压平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智能手机市场,这句话同样适用。当其他手机制造商都在纷纷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品时,苹果如果停滞不前,就会被市场淘汰。 这些年,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异军突起,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不断突破,尤其是在5G、影像系统、快充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优势。华为Mate系列和P系列新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热烈追捧,更是在国际市场上与iPhone直接较量,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这导致了苹果市场份额被进一步挤压,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华为的竞争力显著提升,吸引了原本可能购买iPhone的用户群体。 此外,华为还通过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提升了用户体验。从手机到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华为都在积极布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设备互联方案。这种生态优势使得华为在与其他品牌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第三,安卓阵营已经有了全面对抗苹果的实力。除了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也在不断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并且在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和服务体系上不断提升。伴随着Android系统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其与iOS系统之间的体验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开放生态带来的个性化定制和本地化服务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国产品牌。尤其对于年轻消费群体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对价格敏感度更高,这也加速了苹果市场份额的流失。 从技术来说,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使得这些手机厂商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迅速调整和优化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相比之下,iOS系统的封闭性限制了苹果在个性化定制和功能拓展方面的发挥空间,这使得iOS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第四,降价营销虽然有效却持久性存疑。面对销量压力,苹果采取了一系列的营销措施和降价促销活动,以提振市场需求。然而,长期依赖于品牌溢价的苹果一旦开启大幅度降价,虽能在短期内刺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这同时也可能损害品牌形象,影响未来产品的定价策略和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单纯的降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如何持续吸引并锁定消费者,特别是当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价值感知而非单纯的价格时,一旦产品本身无法吸引消费者,那么营销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降价促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需求,但过度依赖价格手段可能会损害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 第五,苹果的核心难点依然是如何重塑消费者信心。苹果真正的挑战在于重振消费者对其创新能力的信任,并重新确立其在全球智能手机领域的领导地位。这要求苹果加大研发投入,确保未来产品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并在软件和服务生态系统层面深化布局,提供无可替代的用户体验。此外,适应中国市场特性,加强本地化服务,提升品牌形象,也是苹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只有这样,苹果才能有效抵御竞争对手的冲击,稳定并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走出当前销量下滑的困境。 因此,苹果手机在华销量大跌24%的背后反映出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与品牌挑战。对于苹果来说,这次的危机并不小,如何应对正在考验着库克带领的苹果管理层们。

    2024-03-15
    26.4K
  • 肖飒团队:如强制关停,二级数藏“束手就擒”?

    最近我们团队邮箱里最多的问题就是:数字藏品开设二级市场,如果遇到政策原因被关停,导致暴雷,企业负责人和高管有哪些法律责任?P2P网贷平台的发展和消弭确属前车之鉴,数藏平台的未来监管和司法处置将走向何方,值得探讨。 一、因政策原因关闭“二级”,属于情势变更吗? 一般来说,“情势变更”规定的适用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2.情势变更须发生在合同成立后、履行完毕前;3.情势变更的发生须不可归责于当事人;4.情势变更须是当事人在缔约时无法预见的;5.情势变更须使继续履行合同对一方明显不公平或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因政策调整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情形,应当属于“情势变更”。我国《民法典》第533条规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同时,最高院在【(2015)民提字第39号)】指出,如果确实因政府政策的调整,导致不能继续履行合同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然属于合同当事人意志之外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应该认定为属于情势变更,且对于可得利益不予补偿。 所以,数藏平台因为政策原因关闭“二级”当属于情势变更。但因为情势变更而解除合同的,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在实践中,对于政策的调整解除合同的,法院通常会根据情势变更条款和公平原则,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具体考量因素包括:政策调整对合同履行环境的实际影响、当事人对于政策调整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政策调整带来的商业风险是否可以防范和控制等,遵循填平规则予以补偿,而对于可得利益不予补偿。故对于数藏平台用户而言,用户在二级市场高价买入后意图获得更高的利益部分,并不在补偿的范围之内,且由于用户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数字藏品,很难认定存在财产损失。 国家政策往往具有延续性与持续性,并非一概不可预知。为在合同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有利的地位,数藏平台在关闭“二级”之前应积极收集相关证据,以证明合同签订时自己对政策走向的了解程度。另外,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势的风险负担,或者通过合同解释的方式对合同的风险负担作出划分的,法院一般会优先适用合同约定或合同解释,而非适用情势变更条款进行调整。 二、开二级,会被“一刀切”吗? 讲真,开二级与炒作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不是因果关系很难论证,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也就是说,没有二级就很难进行大规模、高“市盈率”的炒作。 从精细化治理的角度,最好的办法是对于每家平台的实际情况进行摸排,然后对症下药,由各家监管机关进行分段分类治理。但是,从效率优先的角度考虑,一刀切是快速高效“斩断”法律风险的优选。那么,到底是否要采取一刀切取决于哪些因素呢?飒姐认为: 是否一刀切,取决于哪些因素? (1)数字藏品的社会价值(正向价值),到底有多大; (2)多头管理,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成本; (3)炒作人在消费者中所占比例多寡; (4)媒体对于数藏行业危机事件的报道; (5)黑天鹅事件,例如偶发“自伤自杀”案件; (6)其他政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要想解决数藏行业的问题,其实还是要解决一个老问题:NFT的真实使用价值是什么?透过元宇宙城市的建设,NFT作为基础设施,会散布在各家厂商的元宇宙“棱镜”之中,与游戏产业结合,与虚拟人行业结合,与直播带货结合,与在线教育结合,与实体经济的销售激励结合(可参考某雪的茶),只有当消费者购买NFT不是为了赚取超额利润—高溢价,NFT行业自身才能有比较扎实的生存空间。倘若持续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用人性贪婪当做交易的底层逻辑,那么,针对NFT数藏行业的雷霆也就箭在弦上了。 三、“二级”寄售平台老板和高管,需要注意 哪些合规要点? 如前所述,开二级和炒作之间的关系尚未捋清,但也不能说开二级必然导致炒作,亦或炒作必定引起开二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开二级往往难以避免地引发部分民众进行炒作,而一旦炒作行为过多便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从而对“二级”寄售平台以及其老板、高管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对“二级”的最终处理不会是“一刀切”,对于已经开展或打算开展“二级”市场的平台而言,仍然要严格把握自身的合规建设,做好合规,才能应对未来可能的各种监管政策。 具体而言,对于“二级”寄售平台的老板和高管而言,主要有以下合规要点: 01、切勿欺骗用户 无论是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亦或是刑法第192条规定的集资诈骗罪,都是“二级”寄售市场可能构成的罪名。而构成两罪的关键之一,便在于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换言之,即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而一旦平台的老板或是高管在运营平台是采取了上述方法,那么就很可能陷入诈骗的刑事风险。这就要求平台在出台相关用户协议、相关用户须知或隐私政策等文件时,对向用户做出的承诺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能够在合法范围内实现这些承诺,如保证作品已上链、保证应当赋予用户的权益切实给予用户、保证作品的授权链路完整等。因此,切勿欺骗用户,切勿轻易许诺是老板或高管运营时必须谨记的关键。 02、切勿许诺收益 利诱性,是构成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必备构成要件之一。由于数藏平台的特点,公开性和社会性往往容易满足,因而非法性及利诱性便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其中利诱性的表现最典型的便是保本付息或许诺收益。无论该收益的许诺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明示或是暗示,只要能够从客观行为中推定平台的运营者对购买者许诺了一定收益,就能够满足利诱性的要求。因此,切勿许诺收益,亦是老板和高管运营平台的关键。 03、切勿通过炒二级市场来提高一级市场售价 在实践中,有不少平台有自卖自买的行为,甚至有部分平台存在自行下场炒作或者雇佣外部第三方团队,对自家发行在二级市场上的数字藏品进行价格炒作和对敲交易,从而人为抬高一级市场数字藏品的发售价格。此时,平台的该种行为属于误导了消费者的判断,消费者在购买一级市场的数字藏品时存在被欺诈消费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有关规定,明确禁止经营者:(1)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情形;(2)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3)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并且,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这种损害并不意味着要求有实际的损失或者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按其性质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在平台被判定构成消费者欺诈,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惩罚性赔偿】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另外,如果欺诈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还有可能构成诈骗罪。 04、做好IP授权审查 刑法第213条…

    2022-08-03
    12.0K
  • 可折叠iPhone再跳票,为何苹果五年都“做不成”折叠屏?

    文 | 雷科技leitech 最近关于折叠屏 iPhone 的消息有点多。 众所周知,坊间一直传闻苹果正在开发折叠屏 iPhone。一方面是所有主流智能手机厂商都已经进入这个赛道,同时折叠屏手机的销量也是连年增长;另一方面是苹果流出的专利显示,他们确实在考虑和研发相应的设计和技术。 但始终没有人可以确凿地指出,苹果正在计划推出折叠屏 iPhone。 就连老朋友、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都在最近承认:已经被人问过了很多次折叠屏 iPhone 或 iPad,但真的不清楚对应的开发计划,只知道苹果正在开发一款约 20.3 英寸的可折叠 MacBook,计划 2027 年量产。 不过就在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再度公布了一份苹果关于折叠屏技术的专利申请。不过更重要的消息是,有苹果高管在采访中不仅透露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的部分信息,还告诉韩国媒体 AlphaBiz: 经过深思熟虑,苹果决定将折叠屏 iPhone 的发布日期定在 2026 年,这比预期要晚。由于它比竞争对手发布得晚,将会整合更多最新的尖端技术。 很多人都在期待折叠屏的 iPhone,但时至今日,我们仍未知道苹果的首款折叠屏 iPhone 会长什么样,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不过目前来看,尽管距离首款折叠屏 iPhone 发布可能还有两年,但我们确实正在逼近折叠屏 iPhone 的真相。 折叠屏已普及,iPhone版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IDC 之前发布过一份报告,指出 2023 年全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700.7 万台,同比增长 114.5%,也是连续第四年同比增速超过 100%。TrendForce 对 2023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的预估是 1590 万台,同比增长 25%。 图/ TrendForce 虽然从整体规模上看,折叠屏手机的全部出货量还不如 iPhone 14(单款)在 2023 年上半年的出货量,但耐不住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所以这几年,大部分说得上名号的手机厂商都已经入局: 除了主流的三星、华为、OPPO(含一加)、vivo、小米、荣耀,联想(摩托罗拉)、传音、谷歌、中兴(努比亚)也都成为了折叠屏手机厂商。 但毫无疑问,智能手机江湖还离不开苹果这家「天下第一宗」。尤其作为全球高端手机市场的绝对统治者,苹果对于高端手机用户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苹果做不做折叠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消费者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今天折叠屏手机固然在硬件上有了大幅的进步,包括厚度、重量、可靠性、铰链以及屏幕等核心配置上,可以说都达到了一个「大体可接受」的阶段。 但这不意味着产品就好用了,尤其是在软件上的制肘大大影响了折叠屏的使用体验。 而软硬件整合,恰恰是苹果这家引领两代计算平台的公司最擅长、也最有优势的方面。另外,iPhone 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 iOS 系统和生态,不管是希望看到搭载 iOS 的折叠屏设备,还是希望看到苹果(iOS、iPadOS)对于移动「折叠」应用生态的改善,都会不可避免对折叠屏 iPhone 报以期待。 所以与其说很多人对折叠屏 iPhone 的期待,是对苹果的期待,更不如说是对更好折叠屏手机体验的期待。 “可折叠iPhone”,到底有何不同? 对「折叠屏」来说,屏幕的可靠性和折痕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地方,年初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就披露,三星显示提供的面板目前还不能通过苹果严苛的内部测试,导致投产计划继续顺延。 按照 AlphaBiz 的报道,苹果高管就表示首款折叠屏 iPhone 的目标是比竞争对手做得更薄、更轻,同时还有防折痕。 回到前文提到的那份苹果申请专利,专利内容显示这是一项在机身内置柔性显示屏中最大限度减少屏幕折痕的技术。 最近公开的苹果专利,图/ Patently Apple 简单来说,苹果的想法是在设备折叠部分的玻璃内侧进行切割,再填充聚合物材料,使得屏幕易于弯曲且不会形成折痕。而为了解决填充物对光线的影响,一是采用有机硅或丙烯酸酯等柔性材料;二是填充物外侧采用光滑处理,内侧设计成粗糙纹理来有效减少光反射。 当然,申请专利只能说明苹果至少考虑过这个方案,完全不能代表苹果就会使用该方案。事实是,之前苹果关于折叠屏折痕的申请专利就有好些,包括但不限于在这部分采用「自愈材料」、全新的铰链设计以及可移动的伸缩板等。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折叠屏」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苹果迟迟没有推出折叠屏 iPhone。但显然,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可折叠iPhone,苹果为何五年都做不出来? 苹果确实不用急。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折叠屏手机也远未到真正能够与直板手机相提并论的时刻,更遑论对 iPhone 形成有效的冲击。市场份额方面前文已经说过了,而在苹果之外,各家厂商如今最重视的新机仍然还是直板旗舰,而非折叠旗舰。 苹果也从来不是一家热衷于新技术的公司。虽然 iPhone 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产品范式,但在 iPhone 之前早就有了智能手机;多点触控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被认为(包括苹果自己)是革命性的,但也早有了应用多点触控技术的产品;移动上网功能就更不用说。 说到底,苹果是一家善于「整合」的产品公司,也清楚地明白最终交付给用户的是产品而非技术。而折叠屏,虽然说已经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大体可接受」的程度,但耐用性、重量等方面仍然还是有相当多的提升空间。 再有,折叠屏手机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折叠手机的方式,将更大的屏幕塞到更便于携带和握持的机身中。当然,重点还是前者——更大的屏幕。 问题是更大的屏幕,就一定要是手机吗? 实际上,苹果 Vision Pro 完全可以提供大得多的屏幕和性能,苹果更是将其视为开启「下一个空间计算时代」的革命性产品,足见其重视程度。或许,这也让苹果在面对折叠屏 iPhone 时,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顾虑。 iOS兼容性,是“可折叠iPhone”的最大优势? 很多人都知道,软件已经是当下折叠屏手机最大的问题。 Android 这边由于开放阵营各自为战,芯片、操作系统、终端厂商往往很难「力往一处使」,更何况是让全球开发者跟着走。再加之国内移动应用生态比较突出的适配问题,更让折叠屏手机的体验很难得到质的变化。 最典型的例子还是淘宝,除了「动刀」(开发)成本太高,根本还是因为「动力」不够。而苹果的入场,几乎是最有希望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点的可能,不管是考虑到苹果在消费者群体中,还是在开发者群体中的号召力,都能在「供」「需」两侧推动折叠屏应用生态的改进。 对于一个折叠屏手机用户来说,这可能就是对折叠屏 iPhone 最大的期待了。

    2024-03-15
    6.9K
  • AI新机遇,苹果、三星再战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否实现当年Google Glass的梦想?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AI成为了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议题,各种产品如AI PC、AI手机、AI扫地机器人等纷纷涌现,似乎万物都在向AI化迈进。 作为行业领导者,苹果在这一年中展现出了相对低调和谨慎的态度。除了在最新的iOS系统中展示了一些「机器学习」的功能之外,苹果并没有过多地公开其在AI领域的进展。 然而,根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的最新报道,苹果正在秘密研发AI眼镜和带有摄像头的AirPods。 图片来源:AI生成 事实上,自2024年起,越来越多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例如,三星的Galaxy ring和AI Pin,尽管还未正式上市,但已经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在CES上备受瞩目的Rabbit R1,其创始人吕骋也预测,未来的产品形态可能会是一个基于TWS形态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所以,消费电子行业的下一个热点会是可穿戴智能设备吗? 下一代终端设备,黎明不远? 据彭博社马克·古尔曼爆料,苹果全新的智能眼镜将会比Apple Vision Pro更加便宜,产品形态类似Meta Ray-Bans智能眼镜,配有内置扬声器、摄像头、健康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功能,用户可以在没有显示屏的情况下与之对话。 至于带有摄像头的AirPods,其在Apple的内部代号为B798。大小和现有AirPods几乎相同,加入了低功耗摄像头,可调用AI功能对用户的日常使用提供帮助。 身在XR行业的刘平告诉钛媒体App,如果苹果愿意,在现有Apple Vision Pro的基础上,砍掉对外显示眼部状态的显示屏就可以获得一个重量更轻、佩戴舒适度更好、价格也更便宜的眼镜产品。目前行业的相关供应链已经很是成熟,对于苹果这样的公司来说,做一个眼镜产品不是难事。 苹果的两款新品,一同指向了用于长时间佩戴、可以时刻保持在线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这种似乎并不新鲜,但也从未大红大紫的产品。 早在2012 年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Glass横空出世,被认为将会是定义未来十年科技走向的产品。 Google Glass可以显示天气、消息、电话等信息,也可以用来拍照、录视频、导航,或者唤起Google Assistant帮助你搜索内容。即便是在十年之后,这也不能说是落后的概念。 尽管Google Glass在技术上表现出其“先锋”的特点,但从实际应用中来看,它仍然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首先,尽管官方宣称其标准续航时间为6小时,但在实际使用中,特别是在频繁拍照和录像的情况下,其续航时间可能仅为2小时,而这正是Google为这款产品所强调的主要功能之一;其次,由于Google Glass配备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引发了隐私和社交隔阂问题,使得佩戴者周围的人可能会担心自己被未经许可地拍摄或录音,从而产生了警惕和不安的情绪。 受限于彼时的硬件算力、制程工艺、网络基础设施、社会接受程度,无论是Google Glass还是随后国内跟上的百度Eye,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记得这款产品,也算是帮助后来的一系列可穿戴智能设备在社会中建立了认知。 进入2024年,新形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在AI和算力的同步加持下,似乎开始了又一次的「攻势」。 图片来源:AI生成 在最近结束的MWC展会上,三星智能戒指Galaxy Ring首次公开展示。这款产品不仅具备健康追踪功能,如心率和睡眠监测,还会根据用户的身体状态给出评分。此外,Galaxy Ring还拥有与智能手机相似的非接触式支付功能。 三星方面透露,未来将通过其可穿戴设备,进行无创血糖监测和血压传感,而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除了传感器需要突破外,三星方面也指出,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健康理解。 三星电子数字健康团队负责人Hon Pak表示,“想象一下,这个大型语言模型充当我的数字助理,同时查看我的医疗记录、生理数据、我与移动设备的互动情况。这将带来更多的洞察力和个性化的机会,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在此期间提供帮助。” 除了苹果、三星这样的消费电子超级巨头外,很多厂商也嗅到了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新机遇。 2023年11月,美国科技公司Humane发布了可穿戴智能设备——Ai Pin,以全新的人机交互理念和搭载GPT大模型等特点,快速在国外网络上获得广泛关注。 Ai Pin是一款无屏幕智能设备,完全依靠语音和手势来完成交互,以磁吸的形式佩戴在用户的衣服上,支持常规手机上的通话、音乐播放、拍照录像等功能。Ai Pin本体重量约34克,磁吸电池重量为20克,售价699美元,订阅费每月24美元,预计于2024年3月发货。 图片来源:Rabbit官方视频 2024年1月10日,前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发布了Rabbit R1。这款产品具备交互式问答功能,在绑定Uber、Spotify等账号后,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操作播放音乐、打车、订餐、规划旅行等。 Rabbit R1具备视觉识别功能,可以识别冰箱里的食物并为用户规划低热量晚餐。该产品利用自家的大型动作模型(LAM)学习并重复用户在PC端的操作。用户只需发出语音指令,Rabbit R1就能重复此前在PC端的功能。 虽然Rabbit R1并不是一款「可穿戴」设备,但从其设计理念上,一款「可移动」智能设备,也许就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试制品。吕骋在视频对话中曾表示,Rabbit R1是一款从软件角度出发而非硬件的产品。由于当前芯片和主板技术的限制,Rabbit R1的大小只能达到「半个iPhone Pro Max」的程度。 不过未来的Rabbit产品形态可能会更加小巧,可以集成在TWS耳机上,或者以智能手表的形式出现。「如果是一个像Airpods Max一样大的产品,我们早就能够做出来了」吕骋补充道。 钛媒体App根据Canalys此前公布的数据测算,全球智能可穿戴腕上设备总出货量达到了1.845亿台,相比2022年的1.828亿台,仍保持了增长态势。在全球消费电子普遍疲软的时间点上,可穿戴智能设备体现出足够的韧性。 算力与AI,产品背后的源动力 图片来源:AI生成 在越来越多在前台展示给公众的产品之外,可穿戴设备的迅速升温,离不开背后算力、人工智能和厂商用户学习能力的逐年提高。 目前,高通最新的可穿戴设备芯片是2022年发布的骁龙W5+,为可穿戴平台打造,采用4nm工艺,支持低功耗状态功能,即引入了深度睡眠和休眠这两个工作机制,让同样是300mAh电池的手表,在换装W5+后可以多使用15小时。钛媒体App从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方面获悉,W5+的表现并不能让人满意。 曾在国内某大厂负责智能手表研发的李天告诉钛媒体App,在智能穿戴设备方面国内厂商其实不缺想法和方案,但往往会在芯片层面遇到天花板。 “国内厂商的高端智能产品用的基本都是高通的方案,虽然比不上苹果的芯片,但也是能买到的最好的选择。往往我们想做一个24小时standby的功能,最后到了产品层面,要不就是算力达不到要求,要不就是功耗过高影响续航,就只能放弃掉。考虑到无论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眼镜,都只有很小的空间容纳电池,因此导致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正因高通芯片的性能不佳,苹果和三星得以凭借在芯片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在这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竞争中抢占先…

    2024-03-15 数字经济
    30.2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omments(1)

  • occapse的头像
    occapse 2024-11-15 11:33

    cialis with priligy Although forces within the ventricular wall are difficult to measure, initial estimates of systolic wall stress can be derived from application of the Laplace relationship in which wall tension P r 2 h, where P refers to pressure, r to ventricular radius, and h to wall thick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