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表卖不动了,小米、华为开始争夺“腕上话语权” | 钛媒体焦点

根据Canalys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手环、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为4850万台,同比下跌3%,Canalys认为下滑主要受北美和西欧市场高通胀和需求疲软的影响。

而在全年出货量方面,结合Canalys此前公布的数据可计算得出,全球智能可穿戴腕上设备总出货量达到了1.845亿台,与2022年的1.828亿台相比,整体市场只是略有增长而已。

苹果手表卖不动了,小米、华为开始争夺“腕上话语权” | 钛媒体焦点

不过,作为一个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52.55亿美元的成熟赛道,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格局并没有像手机、PC那样固化。仅2023年,就能看到TOP5品牌中小米、华为、Fire Boltt的强势崛起,以及苹果、谷歌的市场衰退。

靠“低价”圈粉的小米与Fire Boltt

具体到品类分布上面,与2022年相比,智能手环的份额下降了3%、支持安装第三方应用的高端智能手表也遭遇了4%的份额下跌。

钛媒体App分析认为,从市场端的变化可以看出,当前用户对腕上智能设备的定位正逐步明确,功能性方面不再要求更强的扩展性,换句话说,就是不再指望智能手表能够代替手机。同时,由于智能手环屏幕尺寸、交互效率和功能覆盖的局限性,也开始吸引很多用户转向购买入门级或者中端的智能手表产品。

苹果手表卖不动了,小米、华为开始争夺“腕上话语权” | 钛媒体焦点

但大趋势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智能手环彻底被用户所抛弃,比如Fire Boltt,可能很多国内用户压根没有听说过这一品牌,它是由Arnav Kishore、Aayushi Kishore于2015年创立的印度可穿戴产品品牌。

通过浏览其官网就能发现,产品线覆盖相当全面,在智能穿戴产品上,Fire Boltt将其分为了智能、女性、户外、轻奢等多个系列,并且也已经开始向外扩张覆盖TWS等新品类。从售价方面看,畅销款零售价格基本在10000卢比以内(约合人民币868元),通过享受分期等优惠,实际到手价格则在1500卢比左右(约合人民币130元)。

钛媒体App注意到,Fire Boltt畅销的几款产品都是屏幕尺寸稍微大一点的智能手环,功能基本只包括简单的运动监测、心率监测以及通知显示功能。如果将Fire Boltt的热销产品类比到大家更熟悉的小米身上,大概就相当于售价129元的Redmi手环2。

苹果手表卖不动了,小米、华为开始争夺“腕上话语权” | 钛媒体焦点

凭借低价优势,Fire Boltt在印度市场取得了27%的市场份额,并且单季度的市场占有率增幅达到了52%。同样是以性价比著称的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则仅有1%。此外,也是靠着印度市场巨大的出货量,让Fire Boltt跻身智能穿戴品牌全球TOP5。

从Fire Boltt的成功也能看出,智能手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依然有着属于自身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对于像印度和南非这样智能穿戴产品处于加速渗透阶段并且对产品价格较为敏感的地区。

与Fire Boltt类似的是小米,尽管旗下也推出了售价1500元左右的智能手表产品,但市场主销和主推的依然是小米和Redmi的智能手环和基础款智能手表。Canalys的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小米可穿戴产品的销售均价不到100美元,只比boAt、Noise这些单纯追求低价的品牌稍高。

苹果手表卖不动了,小米、华为开始争夺“腕上话语权” | 钛媒体焦点

钛媒体App分析认为,在如今的智能穿戴市场,“低价红利”仍然存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案例,同样以低价著称的传音就在非洲获得了42%的市场份额,增长率达到了夸张的331%。

下一步,智能手环和基础款的智能手表依然会是这几个品牌主要竞争的领地。从整体的市场格局来看,它们尽管有着出货量的优势,但对于苹果的市场领先地位并不会形成真正的威胁,尤其是当完成了初期的市场普及和市场教育后,没有足够多的中高端产品来承接用户体验升级的需求将会是影响持续扩张的隐患因素。

市场下滑、华为上桌,苹果还能“傲慢”多久?

自2014年推出Apple Watch以来,凭借智能手机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品牌影响力,苹果一直都占据着智能穿戴领域的头把交椅,并且前几代产品开辟的腕上智能交互、健康监测以及交互能力上的不断升级,也确实带动了行业的发展。

苹果手表卖不动了,小米、华为开始争夺“腕上话语权” | 钛媒体焦点

2021年,可以说是苹果Apple Watch的高光时刻,该年推出的Apple Watch Series 7直到3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很多消费者购入Apple Watch时的最佳选择。但此时苹果的摆烂心态也开始被用户所感知,万年不变的模具、屏幕尺寸、羸弱的应用生态、高昂的价格再加上1天1充的鸡肋续航表现被越来越多用户吐槽。

2022年推出的Apple Watch Ultra虽然售价加倍,但在增加少量户外运动属性的同时,续航也仅仅提升到2天而已,并且与售价在同一区间的专业户外手表比如佳明的飞耐时、安夺系列相比,专业数据覆盖量、户外续航时长、配套软硬件生态都远远落后。

如果说Apple Watch的出现,让大家对戴在腕上的“智能终端”有了美好的憧憬并成为点燃市场的火星,那么如今Apple Watch最终沦为“手机配件”的现实,就是它衰落的原因。同样是手机配件,为什么要花一部中端智能手机的价格去买一块并不智能的智能手表呢?

苹果手表卖不动了,小米、华为开始争夺“腕上话语权” | 钛媒体焦点

正因如此,苹果近两年的市场表现连连下跌,2023年第4季度,其市场下滑幅度达到了25%,在全球前五大市场中,苹果仅在美国和德国两个市场取得第一,并且同比下滑了24%和23%,其全球市场21%的销售份额,也使得第二、三名的小米和华为正不断缩小差距。

面对智能手表“不智能”的死穴,此时就有厂商开始思考,既然智能手表受限于屏幕尺寸、电池容量、性能释放等多种因素限制,没法最终进化为“腕上智能手机”,那只能挖掘作为穿戴产品的其他应用潜力,深挖“健康监测”便是其中一个方向。

实际上,苹果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ECG功能的智能手表Apple Watch Series 4,这款手表的ECG功能可以记录心电图,用于监测心率异常,这是智能穿戴设备在健康监测方面的一大进步。

只不过苹果对于身体健康监测的功能探索也就止步于此了,2019年,欧姆龙发布了一款支持在腕上测量血压的产品HeartGuide,不过这款产品并没有激起什么浪花,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第一款腕上血压测量的产品是它。此外,华米也曾发布过使用光电传感器实现腕上血压测量的智能手表Amazfit GTR 3 Pro。

苹果手表卖不动了,小米、华为开始争夺“腕上话语权” | 钛媒体焦点

与这些或小众或依靠算法测量的产品相比,更为人熟知的首款支持腕上测量血压的产品则是华为于2021年底发布的WATCH D,通过在腕带上布置的微型气泵、气囊,使得它能够通过手腕测量血压,虽然产品的售价已经达到与Apple Watch相当的级别,但上市后依然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除了血压以外,血糖作为身体健康监测的另一个维度也开始受到厂商的关注。华为在旗下WATCH 4系列智能手表上推出了“高血糖风险评估研究”功能,不过该功能和直接测量血糖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其根据综合身体数据结合算法给出的评估结果,只是会生成高、中、低三类风险等级提示。

除了欧姆龙、华米、华为,OPPO旗下的智能手表也曾通过与颐健安血糖仪合作,实现了对连续血糖数据的评估。可以说,充分挖掘腕上设备在健康监测甚至作为医疗数据补充方面的应用潜力,已经成为各个厂商最有可能实现破局的方向。

苹果手表卖不动了,小米、华为开始争夺“腕上话语权” | 钛媒体焦点

也是凭借在健康属性上的加码,使得华为旗下的智能穿戴产品能够在定价上有更大的突破空间,华为2023年发布WATCH Ultimate系列,其定价已经与Apple Watch Ultra接近(前者为899欧元、后者为999欧元)。

华为也成为继佳明和苹果后,产品均价最高的智能穿戴品牌,尽管距离前两位仍有差距,但它可以算得上是苹果真正的对手。因此在2023年第4季度,华为成为中国市场智能穿戴领域TOP1,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3%,不过在海外市场,华为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钛媒体App预测,进入2024年,智能穿戴市场的总体量级依然不会产生太大变化,市场绝不会像IDC、Canalys等机构预测的实现高增长。技术上,虽然智能手表在健康监测、运动项目覆盖、日常生活助手甚至开始引入生成式AI能力部署上都有升级或者规划,但从整体来看,品类的功能定义和应用场景都会维持现有的定义不变。

市场的竞争格局上,低价竞争空间的存在会使得品牌格局产生进一步变化,毕竟在用户尚未对品牌形成认知和粘性之前,只要卖的足够便宜,就能吸引到新的消费者选购,而中高端市场中,佳明的智能化尝试由于缺乏手机作为生态基础算力核心,因此一直难有建树,只能专注在自己擅长的户外、专业运动领域。

苹果如果继续摆烂下去,其新品的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弱,在毫无新意的产品面前,用户只会转向市面上大量流通的二手产品或者另选其他家产品,那这就是留给其他竞争对手的最好机遇,比如华为倘若能够瞄准时机接盘这部分用户,确实有望交出更好的市场表现甚至与苹果坐在同一张牌桌上。(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Metatrend元潮

Like (0)
Previous 2024-03-15
Next 2024-03-15

相关推荐

  • 华米OV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手机是切入口?

    文 | 太平洋科技 2019年4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志军在“第五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上表示,华为不造车,将聚焦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也就是在那时,华为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2019年9月,OPPO正式成立车机互融业务。2020年4月,OPPO推出了一款与BYD合作的NFC车钥匙,以此作为起点,逐步明确车机互融的生态搭建。 2020年9月,vivo正式宣布与百度达成CarLife+合作,共同打造全场景的智能车载解决方案。 2021年3月,小米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雷军表示,小米的下一阶段将为造车做准备。 2022年11月,魅族发布了旗下首款车机系统FlymeAuto,并于2023年12月宣布造车。 我们可以看到,从2019年开始,手机厂商们就已经陆续进入汽车市场,最早的是华为和OPPO,vivo、小米、魅族紧随其后。那么问题来了,手机厂商们不好好做手机,为何非要跑去造车或者推出车机系统?是因为智能手机已经卷到头了? 智慧出行,一块不可或缺的生态拼图 其实不然,手机依旧是手机厂商的主营业务之一。手机厂商之所以要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因为车机刚好是他们搭建生态的一块拼图。如果少了这块拼图,那么就无法形成完美的生态闭环。 顾名思义,车机对应的是智慧出行。而智慧出行指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交通出行效率、安全、便捷和环保化的全新交通模式。智慧出行的特点在于智能化、共享化、服务化和绿色化。 众所周知,传统车企在车机系统这块一直都是软肋,复杂的交互界面,繁琐的操作,似乎是想向用户传达一条信息「能不用,最好别用」。 讲到交互,可以说是手机厂商的拿手绝活。苹果作为「人机交互的王者」,2013年就已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推出了iOS in the Car计划,并于2014年更名为CarPlay。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CarPlay算是车机智能化的开山鼻祖,是苹果将做手机的思路带到了车机上,同时也为后来的智能车机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方向。 不过,由于内外因素,CarPlay最终被时代所抛弃。此时,车机智能化的主导权,已经从苹果手中转交给了国产手机厂商。 以华为为例,2019年3月,在HiLink生态大会上,华为正式提出“1+8+N”的战略架构生态蓝图。一代表手机,它既是核心,也是连接其他设备的入口;8代表PC、平板、车机、耳机、手表、TV、音响,N代表其他终端设备,涵盖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智慧出行五大场景。 2019年8月,华为在HDC大会上正式发布了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解决方案——HiCar。 华为只做了两件事,在软件层面,华为将手机应用和服务接入HiCar Kit,允许应用与汽车共享数据和设备资源;在硬件层面,华为面向车企推出了HiCar SDK,方便汽车硬件可以直接接入华为HiCar。这样一来,手机就可以无缝连接到车机系统,方便用户在车机上使用部分手机APP,例如地图、电话等。 2021年12月,华为携手塞力斯共同发布了全新高端智能电车品牌AITO,与此同时,搭载鸿蒙OS智能座舱和HUAWEI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的问界M5也随之发布。 需要注意的是,华为真正的车机系统是鸿蒙OS,而前面提到华为HiCar只是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解决方案。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鸿蒙OS是预装在汽车的,而HiCar必须使用华为手机连接兼容HiCar的汽车,才可以将手机部分应用和功能投射到汽车的车载系统。 与华为HiCar类似,vivo在2021年5月推出了车机互联方案——智能车载1.0,可以通过亿连、百度CarLife等协议,将手机部分APP和功能投摄到传统车机上。 2023年11月,在VDC IoT开放生态大会上,vivo正式提出围绕智慧出行、智慧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五大场景的1+X+N战略。vivo表示“不造车,只做连接”。 当vivo部署手车互融开放的方案时,OPPO也在发力车联软件。2021年11月,OPPO发布了首个车机协同软件——Car+车联。 如果说前三家都只是提供手车互联解决方案或车机,那么小米就是真的造车。不得不佩服,小米造车的决心,从小米SU7到澎湃OS车机(2023年12月)再到车机互联应用CarWith(2022年5月),以及自建造车厂,每一个环节都是小米亲自操刀。 魅族可以说是所有手机厂商中最晚入局新能源汽车的。被传统车企吉利收购后,魅族获得了庞大的资金支持,手机已经不再是魅族的主营业务,车机和造车才是。 2023年3月,魅族发布了首款车载系统Flyme Auto。同年11月,魅族对外宣布将在2024年第一季度开启DreamCar共创计划,致力于打造出专属的MEIZU DreamCar MX。 由此不难看出,各家手机厂商入局汽车行业,都是为了补全自家生态智慧出行这块空白,而手机则是万物互联的起点。不同手机厂商所选择的道理也各不相同,比如小米选择亲自下海造车,华为负责提供汽车智能化完整的解决方案,OV押注手车互联软件,而魅族背靠传统车企吉利,拥有两重身份,为吉利汽车提供智能化车机的供应商,以及依附于吉利实现魅族自己的造车梦。 高阶智驾,与AI技术密不可分 想要将传统汽车智能化,势必少不了AI技术的支持。手机厂商自研车机系统,不单单只是为了抢占市场,更多的是对AI技术的探索,以及AI技术应用于车机后,能够为用户带来怎样的智能化功能。 举个例子,华为鸿蒙OS车机的高阶智驾有三个版本:ADS 2.0基础包(主动安全辅助、自适应巡航辅助。360度全景环视),ADS2.0进阶包(包含基础包所有功能,外加高速车道巡航辅助、高速智驾领航辅助、城区车道巡航辅助、智能泊车辅助以及遥控泊车辅助)和ADS 2.0高级包(包含进阶包所有功能,再加上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城区车道巡航辅助增强和代客泊车辅助)。 从套餐分级不难看出,基础版的华为ADS 2.0是不具备AI干预辅助驾驶的;进阶版可在高速公路开启AI辅助驾驶功能;最高版本则是可以在城区和高速上开启不依赖高精地图的AI辅助驾驶功能。 想要实现这些功能,华为提供的方案是在汽车上安装27个感知元件,具体包括12个超声波雷达、9颗侧视/环绕/后视摄像头、两个高感知800万像素前视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以及一个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此外,汽车内预装的鸿蒙OS车机系统还内嵌了AI框架和算法。 值得一提的是,凡是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汽车,都可以通过后续OTA系统升级的形式,让AI变得越来越聪明,即使在复杂路况,人工干预AI辅助驾驶的频率也会越来越少。 没有AI加持的苹果CarPlay,自然也就不具备高阶智驾相关功能,刚好与高阶智驾版华为鸿蒙OS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为何苹果CarPlay会被时代淘汰的原因之一。 赚钱渠道,多多益善 从商业角度来看,手机厂商入局汽车行业,自然也是为了进一步抢占新能源市场,扩充下自家营收模式的渠道。 此前,一名赛力斯的内部员工表示,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与厂家的分成大概是1:9。如果按照售价29.48万的问界M5四驱性能版作为参考标准,华为大概可以分到近3万元,其中20%是技术授权费用,剩下的是销售费用、场地投入、人员培训、售前售后、门店建设等。 根据AITO发布的财报,2023全年问界…

    2024-03-15
    37.9K
  • 币圈小蝶:正套,反套是什么意思?

    正套、反套的正反可以从商品的流通逻辑来理解。 一般来讲,我们手里要先有货才能卖货,即有货(比如通过生产或采购等形式获得货物)在前,卖货在后。 因此,正常的商品流向应该是近期买入、远期卖出。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 所以,买近月、卖远月的套利,就被称为正向套利;卖近月、买远月,就是反向套利。 从这一点来说,正套、反套其实和牛市套利、熊市套利的操作一样至于是买入套利还是卖出套利,要看市场结构是正向还是反向。

    2024-09-27
    3.7K
  • 逍遥区块链:关于SATS的投资潜力

    以目前的市值排名看,ORDI和SATS算是BRC-20中当仁不让的龙头和龙二了。 对很多生态来说,我们主要对龙头代币进行一下评估就可以了,因为很多生态中的龙二和龙三基本都是抄袭龙头,所以龙二、龙三长线看很难超过龙头。 但对BRC-20生态来说,这个状况似乎有点特殊:因为在BRC-20生态中,龙头(我们暂时把ORDI算为龙头)和龙二(我们暂时把SATS视为龙二)在价值取向和特点上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 前者是新技术的第一个落地实践,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太多的应用,只是去年才开始因为铭文技术的出现在应用方面有了突破。而后者则完全是以应用为导向,自打出生起其价值就完全靠应用场景来支撑。 ORDI基本上类似比特币,也是一个新技术的第一个落地实践,也是在应用场景上暂时没有找到赋能。 但SATS却似乎不太像以太坊,因为它的诞生最初似乎不是为了应用,恐怕纯粹就是个MEME,甚至可能是部署者突发奇想开的一个玩笑,但后来被Unisat团队创造性地进行了赋能,从而有了应用场景的支撑。 SATS这段戏剧性的经历使它既有了MEME的特点,同时又有了应用场景的赋能。 正是这种双重属性,使得SATS爆发出惊人的后劲,市值迎头赶上并且咬住了ORDI。 我认为这个状况大概率还会持续到牛市。公众号关注:博森逍遥区块链。 因此如果纯粹从潜力上来说,我觉得SATS的潜力和ORDI非常类似,几乎难分伯仲。在牛市峰值的时候,大概率ORDI的市值能达到多少,SATS的市值也能达到多少。 然而我觉得对大多数SATS的持有者来说,大家除了关心SATS的市值以外,恐怕更好奇另一个问题: SATS的市值能不能超过ORDI? 之所以大家会有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SATS曾经一度在市值上超过了ORDI,尽管后来又跌了下来,但这个奇迹实在是让人振奋,给了持有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在现在的比特币生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实现反超的现成案例:SRC-20生态中反超为王的STAMP就是一个典型。 在SRC-20生态中,第一个代币是KEVIN,第二个代币是STAMP。 但由于STAMP在字面上更能表达比特币邮票(STAMPS)这个协议的内涵,因此它展现出了更强的MEME属性,从而在市值上反超了KEVIN,一跃成为龙头并持续至今。 那SATS有没可能重现STAMP的奇迹呢? 那就要看能给SATS赋能的要素能不能超过ORDI了。 在MEME属性上,SATS和ORDI都有足够的“意义”和“内涵”。SATS表示比特币的最小单位,ORDI表示铭文协议的缩写,这方面两者难分高下。 但在天时上,ORDI占了优势,它是第一个代币。因此,总的来说SATS在MEME属性上恐怕还是很难超过ORDI。 而在赋能方面,SATS不像以太坊那样有一个偶像特质极强的精神领袖带领,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有缜密的发展逻辑。 SATS的发展和赋能显得更为松散、更加随意。所以在赋能的持续性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这个不确定性就可能导致它无法持续被应用赋能,也就无法凭应用持续积累共识。 另外,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指标:在萎靡的市况中哪个更抗跌。公众号关注:博森逍遥区块链。

    2024-09-27
    3.6K
  • 小蝶量化:牛市不做波段 , 质押空投控制仓位

    节后,以太坊的涨势变得较为强势。而且最近以太坊生态中无论是二层扩展还是游戏等板块也开始有了蠢蠢欲动的迹象,这些都应该是短期利好的消息。 而与此同时,比特币的走势却显得稍微有些弱。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 网上渐渐地又开始讨论比特币短线的“顶”是否到了,以太坊短线的“顶”可能在哪里。 在此,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一个值得注意的事项: 那就是不要做什么波段,不要管什么短线的顶,我们要彻底忽略这些干扰我们的信息,现阶段坚定地拿住手中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我们积攒的筹码根本就不是为了眼前这点鸡零狗碎的小利,而是为了接下来在牛市中收获丰厚的果实。 很多时候,我觉得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避坑远比盈利要重要,因为不盈利我们最多失掉一次机会,但我们还能把握未来;但踩进坑里,我们很有可能就万劫不复,连把握机会的本都没有了。 节前狂飙的Pandora代币就是一例典型。 代币的单价已经接近10个以太坊了,但接下来的几天,代币的价格就出现了大幅下滑。现在,它的价格只有不到5个以太坊。 我记得在它最后狂飙突进的那几天,网上有不少认为它的价格还能再上涨100倍。 对此我不敢作这样的预测。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在一个代币刚诞生时,就被非常多人看好。这样的代币十有八九未来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或者即便有,其场景也是大家不可能想象得到得。 其实还有一段话,同样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在一个代币刚诞生时,就被不少人认为未来还能再涨百倍,这样的代币十有八九未来是很难再涨那么多的。 比特币、以太坊、ORDI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它们在刚诞生时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相信更不敢公开说它们未来还能再涨百倍。 回到Pandora的例子,对散户投资者而言,如果在节前它狂飙突进的高潮期头脑发热地冲进去了,接下来直接面对的就是损失。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

    2024-09-27
    3.1K
  • 智能手机抢滩AI大模型的背后:发布会上雷声大,线下销售雨点小

    从2023年到2024年,随着新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的加速,消费电子产品也迎来了全新的话题——AI。 目前,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等手机厂商均已发布搭载了端侧大模型的旗舰新品。华为有盘古大模型、小米有MiLM、OPPO有安第斯大模型、vivo有AI蓝心大模型、荣耀有魔法大模型。这些个大模型先后随各自的新品手机发布,一时间变得广为人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在智能手机领域沉寂已久的魅族。在春节假期之后官方宣布「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全面拥抱AI」。随后发布的魅族 21 PRO,魅族方面甚至不称之为「手机」,而是所谓「开放式AI终端」。 应该说,近一年来AI手机乃至All in AI,几乎成为了智能手机厂商发布会的必选项。 图片来源:AI生成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显示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中,预计约5%会搭载端侧AI运算能力。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表示,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15%。中国市场AI手机份额也将迅速增长,到2027年将占比超过50%。 显然,无论厂商还是数据机构都对AI手机抱有希望。但在实际的销售环节,智能手机的「大模型热」,似乎表现出了另外一种状况。 发布会雷声大,销售端雨点小 钛媒体App 在2024年3月上旬,走访了北京多个商圈的十余家智能手机门店,品牌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重点观察了线下渠道对于AI的展示和介绍,以及消费者的关注方向。 从结果来看,AI手机在线下门店的热度,远远不如更加热闹发布会。 小米曾在在发布会上宣称,小米14 Ultra是搭载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小米14 Ultra在进行30倍以上的变焦拍摄时,可以调用 AI 大模型对原始光学数据进行重绘,让模糊细节在算法的调教下变得清晰。 但在在钛媒体App走访的几家小米之家门店中,并未有关于AI方面的任何物料展示和介绍,店员关于手机影像也更多是围绕徕卡影调、长焦、四摄像头等传统配置层面的介绍,并没有关于AI部分的介绍。 在此前旗舰产品荣耀Magic6系列发布时,荣耀一同发布了搭载荣耀自研70亿参数端侧平台级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荣耀CEO赵明表示过去几年,荣耀在AI上投入的成本加起来约百亿元,未来在AI上的投资还会加大。 华为此前也曾宣布HarmonyOS 4系统全面接入了自家的盘古大模型,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首批支持机型为Mate 60系列。 图片来源:AI生成 但从线下布置来看,荣耀和华为都没有把AI、大模型当作产品的重点进行展示,没有相关的宣传物料。在询问相关功能时,华为店员表示「只有小艺小艺,没有ChatGPT一类的大模型」。 vivo此前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自研的AI蓝心大模型,vivo S18则是首批搭载AI蓝心大模型的产品,该功能支持用户查找文件、作诗写词、看文创图、总结内容、解答难题、整理材料框架等。 OPPO则是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Color OS14系统中将内置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随后发布的OPPO Find X7是首个端侧应用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的手机,通过端云协同,可带来全新的AIGC消除功能与首个AI大模型语音摘要。 从线下的实际情况来看,OPPO和vivo算是相对比较「上心」的厂商。 OPPO店内,产品一侧就有AI手机的字样,在被问到AI手机具体有什么功能时,店员重点展示AI消除功能,即在人像照片中,抹掉背景中的路人,并由AI实现扣去部分的补完,展示效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vivo店内,有着明显的说明牌,介绍「 蓝心小v」的AI功能,包括消除路人、搜索照片、用照片生成漫画、写诗以及常见的AIGC生成图像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每种功能都有一张对应的NFC卡片,消费者用现场样机一碰就可以进入演示环节,省去了与店员沟通的过程。 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OPPO还是vivo,相对于AI功能,处理器芯片、影像配置,仍然处于更明显的产品介绍位置,在店员的介绍中优先级也更高。 综合来看,仅就销售环节而言,小米、荣耀、华为,将自家大模型产品的功能展示给消费者的意愿不高,OPPO、vivo有一定针对性的布置,但也很难说现有的AI消除、生成图片就能完全代表大模型的实力。 此前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曾表示「对于手机企业而言,再不布局大模型就没戏了」,但从2024年3月来看,所谓的布局可能也仅仅是布局,手机发布会上动辄几十亿参数的语言大模型,对于消费者而言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旧的回忆,新的故事 造成手机厂商在销售环节没有过多展示AI功能无非是这几个原因:一是本身AI功能不适合在线下这种场景展示,二是能够展示的效果不好,三则是这些功能不足以促成消费者达成购买。 钛媒体App为此查看了京东、淘宝、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各家手机厂商的主力产品,除了OPPO之外,在详情页的主要卖点中,AI功能有的不见踪影,有的只占据边角的位置。 如果说智能手机的线下消费相对需要更接地气的表达,那么线上电商平台也没有太多的AI功能宣传,应该可以看出一些厂商对于大模型功能的理解,或许就是所谓「锦上添花」。 大模型当然可以成为发布会上最亮丽的那朵花,但实际上买回去的衣服一定是更好材料(硬件配置)的锦缎织成的。 图片来源:AI生成 从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来看,有着不少熟悉的故事。像是曾经的独立音频芯片、动辄上亿的高像素摄像头、苹果带动的压感屏幕,都曾成为过行业追求的热点,成为红极一时的选项。随后因为种种原因,被手机厂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其背后原因,无非是相关产业的成熟,导致智能手机厂商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去获得一个「亮点」,至于这是不是消费者的「痛点」?能否成为促成产品购买的「卖点」?都无关紧要,毕竟「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关注。 在智能手机行业工作的孙敏告诉钛媒体App,对于智能手机用户而言,能够在智能手机里,不需要语言基础、技术手段、注册、学习,「即插即用」的大模型,本身就是产品对于用户的一种价值。 在如今的激烈竞争中,智能手机厂商很难「腾出手」像科大讯飞、百度那样去All in AI。如何打磨产品,让AI更好的为用户所用,也许才是更加现实的问题。(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吴泓磊 编辑/钟毅,文中孙敏为化名)

    2024-03-15
    20.6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